院士專家到我市開展咨詢服務活動
11月5日下午,參加“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專家咨詢服務活動云南行”的部分院士專家到我市,圍繞“現代高原特色農業和生物醫藥大健康”等內容開展咨詢服務,為玉溪產業發展“把脈問診”“貢獻良方”,助力玉溪創新發展。
市委書記羅應光會見了院士專家一行,代表市委、市政府對大家的到來表示歡迎,介紹了玉溪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他說,玉溪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文、美在創新,當前玉溪正處于發展關鍵期、轉型攻堅期、提升人民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的黃金期,落實省委、省政府對玉溪提出的“六個走在全省前列”和推進“兩型三化”、打造“三張牌”的指示要求,迫切需要先進理念和前沿技術的引領,迫切需要緊缺一流人才和高端智力資源的強大支撐。此次到玉開展咨詢服務的5位院士專家,是農業、生物、醫學等領域的國之棟梁、學界泰斗,是玉溪創新發展不可多得的稀缺資源和產業轉型升級不可或缺的智力寶庫,大家的到來必將極大地鼓舞奮進中的玉溪人民,極大地助力發展中的玉溪。
羅應光表示,希望各位院士專家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和技術優勢,多提指導性、前瞻性的寶貴意見,幫助玉溪破解發展難題,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希望各位院士專家發揮人脈優勢和“牽線搭橋”作用,積極推薦優強企業到玉溪投資興業,推薦組織各類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到玉溪創新創業,幫助玉溪提高創新發展水平;希望各位院士專家常來玉溪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推動更多科研成果在我市轉化運用,幫助玉溪提升發展競爭力。玉溪將全力做好服務工作,為本次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時充分汲取各位院士專家的思想智慧和真知灼見,以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為抓手,推動基礎研究強起來、企業創新動起來、轉化渠道通起來、政府之手活起來,進一步激活創新資源、集聚創新要素、強化創新保障,努力走出一條欠發達地區創新發展、變道超車的新路子。
保明順、景絢、王志新、賀彬、曾敏參加會見。
此次到我市開展咨詢服務活動的5位院士專家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興棟、朱蓓薇、萬建民、趙春江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教授文富強,咨詢服務內容涵蓋水稻育種、農業信息化與機械工程、農產品深加工、生物材料學和呼吸科診療等領域,院士專家們將分別到紅塔區、峨山、通海、元江、華寧、澄江等縣(區),以現場咨詢、實地調研和舉行專題講座等形式開展咨詢服務。(玉溪日報記者 夏娜)
院士專家簡介
張興棟 男,漢族,1938年4月生,中共黨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家。1960年畢業于四川大學固體物理專業。曾任四川大學分析測試中心、材料科學技術研究所、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生物材料學會首任主任、所長、理事長,日本國家材料研究所研究顧問等。現任四川大學教授,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主席,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醫療器械分類技術委員會執委會主任委員、中國生物材料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20世紀70年代主持四川省超硬材料協作組,研發出立方氮化硼、高強度人造聚晶金剛石及其磨具、刀具以及等離子噴涂超深井硬地層人造金剛石鉆頭,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四項。80年代初開始從事生物活性材料研究,研發出生物活性人工骨、涂層牙種植體和人工髖關節等,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90年代發現材料可誘導骨形成,建立理論雛形,首創骨誘導人工骨并推廣臨床應用;21世紀初發現材料亦可誘導軟骨等形成,提出“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Tissue Inducing Biomaterials),即無生命的生物材料通過自身優化設計,可誘導有生命的組織或器官再生,開拓了生物材料發展的新方向,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研發的產品已獲藥監局產品注冊證6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8項。基于對“骨骼-肌肉系統的治療和生物材料產品研發的貢獻”,2014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獲美國生物材料學會克萊姆森獎、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四川省科技杰出貢獻獎、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等。
朱蓓薇 女,1957年3月生,大連工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
1982年畢業于大連工業大學,2004年獲日本岡山大學博士學位。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第六屆全國食品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朱蓓薇院士長期致力于水產品及農產品精深加工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在海洋食品深加工技術方面取得一系列創新性成果。長期致力于農產品、水產品精深加工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重大項目等40余項。在食品的精深加工技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作為第一完成人,獲2005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出版學術著作10部,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獲國際、國內授權發明專利超百件。
萬建民 男,漢族,1960年6月生,九三學社,水稻分子遺傳與育種專家。畢業于京都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水稻優異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種研究,在國內較早提出和初步實踐了作物分子設計育種。先后主持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重大課題。在水稻秈粳交雜種優勢利用基礎研究、品質優異基因挖掘、抗病蟲新基因挖掘和優質高產多抗粳稻新品種選育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克隆水稻重要新基因32個,培育新品種14個,獲新品種權18項、發明專利38項。在Nature、NatureBiotechnology、Nature Comminucation、Developmental Cell、PNAS、Plant Cell等SCI刊物發表論文180余篇,出版專著3部。研究成果“抗條紋葉枯病高產優質粳稻新品種選育及應用”201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完成人),并獲教育部2010年度高校十大科技進展。“水稻秈粳雜種優勢利用相關基因挖掘與新品種培育”2014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水稻矮化多分蘗基因DWARF 53的圖位克隆和功能研究”獲教育部2014年度高校十大科技進展。“闡明獨腳金內酯調控水稻分蘗和株型的信號途徑”入選201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2006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2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和科技部創新團隊,2012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文富強 男,漢族,1961年9月生,呼吸病專家。畢業于日本福岡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現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內科主任、教授。我國首位呼吸病學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長期從事呼吸疾病診治研究,擅長慢阻肺、哮喘、肺纖維化及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診治。牽頭負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精準醫學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10余項。在Lancet等著名國際學術雜志發表 SCI論著170余篇,被NEJM、Nature多種國際雜志引用3000余次,研究成果被全球慢阻肺診治指南、美國胸科學會慢阻肺指南、歐洲心臟學會肺動脈高壓指南采用。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2項,獲國家發明專利5項,牽頭制定中國呼吸疾病診治指南兩部,主編出版專著4部,2015年獲“中國優秀呼吸醫師獎”。
趙春江 男,漢族,1964年4月生,中共黨員,農業信息工程技術專家。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國家農業智能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農業智能系統與精準農業技術研究,牽頭實施了我國863計劃農業專家系統、數字農業、精準農業等專項研究,取得了農業專家系統開發平臺、大田精準農業技術裝備、溫室測控物聯網、農業大數據云服務平臺等成果,在全國20多個省市得到廣泛應用。牽頭開展了國家農業信息化戰略規劃研究,創建了多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培養了一批優秀青年專家,為推動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以及國家863計劃突出貢獻獎、國家973計劃先進個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世界信息峰會大獎、美國農學會農業科學獎等榮譽稱號。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相關閱讀:
- 羅應光到華寧調研2018-11-06
- 省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第九督導組到紅塔區開展督導2018-11-06